黑龍江:全國唯一赫哲族博物館[組圖]

中國網 china.com.cn  時間: 2013-03-27  發(fā)表評論>>
黑龍江同江赫哲族博物館。中國網圖片庫 韓加君
    黑龍江省同江市是赫哲族積聚的地方,1990年11月15日,全國唯一的赫哲族博物館在黑龍江省同江市開館。博物館有4個展廳,展出面積共250多平方米,展出的78件文物中,有6000多年前赫哲族人使用過的石斧、陶罐等,還有魚皮衣褲、樺皮船、狗拉雪撬等。 118張反映赫哲族漁民的宗教信仰、文化藝術、新生活的照片。
    同江赫哲族博物館的一組以赫哲族生活為藍本的銅雕十分令人矚目,包括了薩滿舞,冬釣,做殺生魚,加工用來做魚皮衣的魚皮,栩栩如生。
    赫哲族,現有人口0.42萬。赫哲族大部分居住在中國東北部的黑龍江省同江、撫遠、饒河等市、縣,其余分布在佳木斯、富錦、集賢、樺川、依蘭等縣。赫哲族族源可上溯到古代西周時期。赫哲族族稱“赫哲”一名首見于《清實錄》(公元1663年)。俄國人曾把居住在黑龍江下游的赫哲族人稱“戈爾德”人,現稱其境內的赫哲族人為“那乃”人。在我國,因居住地不同赫哲人有不同的自稱:“那奈”、“那尼傲”、“奇楞”、“赫真”。“赫真”意為“東方、下游”。“赫哲”一稱原來民居住在勤得利以上及松花江沿岸的“奇楞”人對居住在下游同族人的稱謂,主要得宜于凌純聲發(fā)表于1934年的民族學著作《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》。赫哲族生產方式、社會生活方式在解放前處于原始社會階段,在山林水域從事漁獵生產。阿骨打建金后開始定居。解放后,步入現代社會,但生產仍以漁獵為主。現在正向現代農業(yè)和市場經濟轉化。在長期的漁獵生產中赫哲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風民俗。赫哲族在長期發(fā)展中創(chuàng)造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。赫哲族無文字,但有自己的民族語言,屬阿爾泰語系,通古斯語──滿語南支。赫哲族內有自己的方言,以“奇楞”語為主體,各地方言通用程度有限。在同江赫哲人中涌現出一大批專業(yè)文學家、藝術家、學者。捕魚和狩獵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來源。他們不僅以魚肉、獸肉為食,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魚皮、狍皮和鹿皮制成。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,衣襟上綴兩排用鯰魚骨做的紐扣,女子多穿魚皮或鹿皮長衣,式樣很像旗袍。男女都穿魚皮套褲以及狍皮、鹿皮和魚皮制的鞋子。用魚皮做衣服是赫哲族婦女的一大特長。
1   2   3   4   5   下一頁  


相關新聞
·“漁獵文化”杜爾伯特冬捕奇觀[組圖]
·少數民族服飾鑒賞--瑤族[組圖]
·長角苗頭飾鑒賞--苗族[組圖]
·少數民族服飾鑒賞--侗族[組圖]
·黑龍江被遺忘的冰雪之鄉(xiāng)[組圖]
文章來源: 中國網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,詳見產品付費下載頁面。購買請撥打010-88828049中國網圖片庫咨詢詳情 責任編輯: 楊挺
班玛县| 津市市| 威海市| 阳高县| 兴宁市| 林甸县| 雅安市| 抚宁县| 曲阜市| 门源| 广水市| 濮阳县| 丹东市| 营口市| 亳州市| 宜春市| 白河县| 曲阳县| 杨浦区| 秭归县| 澄江县| 定边县| 花垣县| 晴隆县| 石门县| 教育| 阜宁县| 漳平市| 师宗县| 秦皇岛市| 惠来县| 凤城市| 新闻| 郁南县| 陇川县| 浦江县| 新平| 奎屯市| 广西| 龙山县|